◇高海峰
說到老子與《道德經》,差不多可用街談巷議、婦孺皆知來形容,其中的重要語段能說、能背的人不在少數。理解,或深或淺,收獲,或多或少,終歸都有一些。自然,與此相關的專家、學者、著作多如雨后春筍,就更不用講了。
我個人的體會是,讀《道德經》,當如三四歲的孩童常常依偎在老爺爺膝下一般,摸著老爺爺漂亮的胡須,聽老爺爺邊比畫邊講解“虛而不屈”(第五章)、“飄風不終朝”(第二十四章)、“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第二十七章),用“上善若水”(第八章)為自己開蒙,零距離地撫摸老人的仁慈、沐浴老人的童心、洗去自己的俗氣與雜念。
一是老人的用語。一部《道德經》八十一章五千余字,涉及社會的各個層次,容納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治國用兵、宇宙山川,小到一言一行、治家修身,無所不包。老人家把當時條件差、刻寫艱難轉化成了精益求精、惜墨如金??梢?,壞事有個好結果并非太難,關鍵看誰來操作。
二是閱讀的對象?!兜赖陆洝肥抢献咏o向他求教的周天子、國君、侯王、士、普通百姓等解答的濃縮,適合各種身份、職業、年齡的人反復揣摩,能解答為政、用兵、經商、求學等一應問題,幫助大家警惕自身誤區與危險,去除各類貪心與妄念,且易讀易背,常學常新,每次都會有新收獲。
三是說理的方式。選取日常生活最常見的水、風、暴雨、畋獵之類,運用打比方、對比、反復比較等手法,揭示天與地、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潛在規律,提醒人們如何敬天畏地、尊重自然,學會與自身、與環境和諧相處,利用萬物,無為無不為,非常有助于啟發后代當生活的有心人。
四是心情的迫切。老人深知幫世人糾正謬誤、養成習慣,尤其讓那些掌權者去除狂妄、停止爭奪艱難無比,總是正面說完反面說、大處說過小處說、遠處說了近處說、前面說罷后面再強調,可謂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由此也可想象到老人家心中那份擔憂和焦急,以及老人家被迫歸隱時的痛心與絕望。
五是驚世的啟示?!胺蛭ǜゾ?,是以弗去”(第二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第五章)、“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第七章)、“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不知常,妄作,兇”(第十六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物壯則老”(第三十章)、“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毫無疑問,這些都是世人不知不覺中最易犯的毛病。因無知而蠻干,常常栽了跟頭,摔得遍體鱗傷,還不知禍從何來;因不懂而錯失,常常與很多機遇擦肩而過。你說這多可怕,又該多遺憾!
六是先哲的引領?!兜赖陆洝穯柺纼汕Ф嗄?,尹喜、河上公、王弼等無數圣人、先哲都將其奉為圭臬,好多人傾畢生精力研究、傳播、發揚光大;偉大領袖毛主席十多歲接觸《道德經》,晚年更是隨身攜帶、學習實踐。古今中外的經典汗牛充棟,何曾能有與之相提并論的?百家爭鳴涌現的“諸子”燦若群星,何人有資格冠以“老”字?連圣人孔子都說他像龍,“乘風云而上天”,難見首尾。以他們之思想深度與視野廣度,尚要隨時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借鑒方式與方法,足見老子的高度,足見《道德經》的價值與厚重。
或許會有人說,我就是個普通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平安順利,與《道德經》不相干。須知《道德經》的很多章節都是在教我們如何說話做事、待人接物,如何與一年四季和周圍環境和睦相處,如何少走彎路少吃虧、少出洋相少出丑,如何順時借勢規避風險、自在開心度日月。老子不僅是我們前行路上的向導和拐杖,還是阻止我們墜入懸崖的當頭棒喝者!
七是民間的根植。說起來,《道德經》不過五千來字,但其中的好多語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自然而然地用到。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第二章)、“余食贅行”(第二十四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強梁者不得其死”(第四十二章)、“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既是經典,也早已成為含蓄雋永的日常用語。
最后是老人的用心,這一點尤其讓人敬佩感動。老人家一生不懈追求、多方努力的五千言《道德經》反復闡釋尊道貴德、敬畏自然,尊重規律、崇尚節儉,敏行慎言、和睦四鄰。一句話,老人家希望國君能節制欲望、寬厚仁慈,士大夫能嚴于律己、知進知退,普通人能知榮知恥、愛家惜身。借用明朝“關學”代表人物馮從吾先生的話:做個好人,存點好心,行些好事。
好多人老怕遇到意外和無常,說到底還是心虛,還是對自己不自信。古人有云:“做個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薄兜赖陆洝吩挘骸吧茢z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挫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比绱?,置身任何地方都不會有半點風險,還有什么好怕的?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