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少將王其梅:征戰豫東留英名(三)
周口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錦春 王吉城
【核心閱讀:王其梅,開國少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長期征戰豫東,后任十八軍副政委,率先遣支隊進入西藏。在他革命生涯中,留下了“三違父命”“四下水東”“長期建藏”等動人故事?!?/p>
積勞成疾 延安學習
由于長期的緊張工作、頻繁作戰,王其梅積勞成疾。1942年11月,組織決定他到魯西南治病。治病期間,王其梅認識到,雖然在戰斗中取得一定成績,但在政治思想、理論水平、工作方法等方面有待提高。為此,他向組織提出到延安學習的請求,并得到批準。
延安代表著抗戰,代表著光明,代表著奮斗,代表著勝利。在王其梅眼中,延安是一座神圣之城,這是他渴望已久的地方。1943年,王其梅如愿來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一踏上這里的土地,他就感覺到這是一個新的天地——五湖四海的追夢青年,不怕艱苦,奔赴這里追尋革命真理。
和大家一樣,他如饑似渴地攻讀馬列、毛澤東著作,努力學習,唯恐浪費一分一秒。在這里,他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思想有了更大提高。
1944年7月,從延安中央黨校畢業后,王其梅被派到豫西地區工作,離開了水東抗日根據地。
抗戰勝利后,由于國民黨軍的進攻,王其梅隨部隊南下鄂豫皖邊區。此后,他的工作調動頻繁,1945年12月任桐柏區三地委書記兼三分區政委。1946年2月后調中原局組織部,到湖南桃源、河北邯鄲工作。
四下水東 開辟新區
抗戰期間的水東抗日根據地孤懸于敵后,長期紅旗不倒。為此,水東軍民也付出巨大犧牲,5266人血灑水東,包括4位地(特)委書記沈東平、馬慶華、韓達生、唐克威以及水東獨立團團長馬玉堂、睢杞太抗敵自衛總團副總團長王介夫。水東革命先烈用生命和忠誠,樹起了中國抗戰史上的不朽豐碑……
抗戰勝利后,正當人們沉浸在喜悅之中時,國民黨開始大肆搶奪勝利果實。當時,由于國民黨正集中兵力圍攻水東解放區,急需強有力的干部領導水東地區的工作,于是組織上又派王其梅重返水東地區。
此為王其梅四下水東。
臨行前,王其梅把他籌集的金銀首飾,一部分交給了組織。一部分帶到水東解放區。1946年7月9日,王其梅回到了闊別三年的水東,擔任地委書記兼分區政委。
此時的水東解放區是華北與華中聯系的紐帶和相互交通的橋梁,它既能鉗制隴海、平漢兩大鐵路干線,又能直接威脅河南重鎮開封,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箲饎倮?國民黨妄圖吃掉這塊解放區,進而進攻華北。1945年10月國民黨第一次圍剿水東解放區失敗后,又于 1946 年5月集中4萬重兵第二次圍剿水東解放區。
王其梅到水東后,首先傳達了上級對水東如何反圍剿的指示精神。接著和分區司令員金紹山率分區武裝配合前來支援水東解放區反圍剿斗爭的冀魯豫軍區獨立旅,于7月12日一舉殲滅柘城守敵,端了敵縱隊司令張嵐峰的老窩,繳獲大批物資和武器彈藥,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1946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隴海破擊戰役,王其梅和金紹山率領分區武裝積極配合,先后襲擾開封機場,攻克通許縣城,從而牽制敵人1個正規師及4個保安團不能東調投入隴海戰場,有力地配合了晉冀魯豫野戰軍。
1946年11月,國民黨發動了對水東解放區的第三次圍剿。王其梅率分區武裝在杞南劉寨一舉殲滅了敵六十四旅一九0團,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計劃。
豫皖蘇邊區委員會和豫皖蘇軍區1946年12月在睢縣平崗成立后,王其梅任一地委書記、一分區司令員兼政委。
1947年7月,豫皖蘇區黨委和軍區決定開辟黃泛區及京漢路以東、隴海路以南地區,建立五地委、五分區,調王其梅任地委書記兼司令員、政委。他到新的崗位后,又很快建立了地委、分區、專署領導班子以及鄢陵、扶溝等8個縣委、縣政府、縣大隊,隨后開展起雙減、土改、三整三查、生產自救、肅清敵特、組織支前等工作,不但進一步調動了廣大群眾的革命積極性,擴大了解放區,也有力地支援了在中原作戰的野戰軍。
扶溝縣何樓村, 王其梅曾于1938年初來到這里開展革命活動。1947年,當他擔任豫皖蘇邊區五地委書記后,再次來到曾經戰斗過的何樓村,為下一步攻取扶溝、西華、鄢陵、許昌、臨潁等地做了前期鋪墊工作。
王其梅率部重返何樓,當地百姓歡欣鼓舞。地委、分區駐地的老百姓都熟悉一、二、三、四、五號首長分別是王其梅等人,但是對外人卻嚴格保密。老百姓甚至愿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他們。
至今,在何樓一帶,還流傳著王其梅的革命斗爭故事。
1948年10月24日,河南省會開封第二次解放時,王其梅還擔任了開封市特別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王其梅率部戰斗在水東地區,成為劉鄧大軍逐鹿中原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
烽火愛情 相伴一生
烽火連天的日子里,王其梅也遇到了愛情。1947年8月,王其梅、王先梅在太康高賢聚臺崗結為伉儷。
王先梅1924年出生安徽蕭縣,家族地位愈加顯赫,宅第豪華,良田萬頃。王先梅從小就生活在大宅門里,但是追求進步。她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八路軍部隊的宣傳隊員、區婦救會主任、抗大四分校學員。1941年11月至1946年,王先梅在新四軍《拂曉報》社任譯電員、組長。1946年11月,王先梅隨部隊轉戰水東,后經人介紹,與王其梅相識。
聚臺崗,王其梅三下水東時在此創建“水上根據地”,度過了抗戰中水東軍民最困難的時期。7年后,全國革命形勢已發生很大變化,王其梅四下水東,肩負著開辟新區的重任,又在聚臺崗收獲了愛情。
戰士自有戰士的愛情。王先梅在日記中記下了新婚當天的情景——“今日在我有生以來是最有紀念意義的一天,與其梅舉行結婚。但未舉行任何儀式。除臨時通知一些負責同志外,任何人也不知道。這是出乎一般人所意料之外的事。這樣做是我倆的本意。我的性情喜歡這樣,不愿鋪張,特別是在這種環境下……”
從此,這對革命伉儷相伴一生,寫下美好的愛情故事。
如今,這份珍貴日記的復制品存放在聚臺崗水東革命歷史紀念館,向后人訴說著那個烽火中的愛情故事。
任職十八軍 惜別豫皖蘇
淮海戰役結束后,敵我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為統一全軍編制,迎接全國解放,中央軍委決定以冀魯豫、豫皖蘇軍區武裝為基礎整編為二野五兵團十八軍。
1949年2月17日,十八軍在河南省鹿邑縣吳臺廟(現屬鄲城縣)成立,下轄五十二師、五十三師、五十四師,張國華任軍長,譚冠三任政委。王其梅任十八軍黨委委員、五十三師政委,從此離開豫皖蘇,開始新的征程。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王其梅始終在河南堅持斗爭。王其梅領導的部隊,與人民群眾生死相依,建立了深厚的魚水關系。
正如王其梅的愛人王先梅在回憶中說,在王其梅的一生中,在兩個地區工作時間最長、感情較深,首先就是河南西華、水東地區。1936 年出獄后,從北京到西華,1939 年離開西華到水東,1941 年又奉命回水東,1943 年去延安學習,1946 年再次奉命回水東地區,直到渡江南下。十多年間,他四進四出水東,和當地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建立了魚水之情。
悠悠沙潁水,英雄吳臺鎮。吳臺鎮是十八軍誕生地,也是十八軍后代的童年記憶。2017年11月5日,王其梅的女兒王昌為和十八軍首任軍長張國華的女兒張小康、政委譚冠三的女兒譚齊峪、吳芝圃女兒吳小紅等豫皖蘇部隊后代、十八軍后代、“老西藏”部分革命軍人后代組成的100多人的尋根團,千里迢迢來到豫皖蘇革命老區太康縣、十八軍組建地原址吳臺鎮,追尋父輩的戰斗足跡。
尋根團成員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白詈笠怀卟加脕碜鲕娧b,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老棉襖蓋在了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他上戰場……”當年,父輩與當地群眾之間魚水深情的情景再現,有人感動落淚、有人泣不成聲……
進軍西藏 建功立業
十八軍完成整編后,王其梅率軍南下,經安徽轉戰浙江、江西、貴州、云南,于1949年12月到達四川省。不久,王其梅調任十八軍副政委,負擔川南地區的接管工作,兼任瀘州地區軍管會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50年初,中共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命令十八軍進軍西藏,建立西藏工作委員會。王其梅調任西藏工作委員會兼十八軍政策研究室主任,負責進軍西藏的調查研究工作。不久,十八軍組建以王其梅為政委、軍第二參謀長李覺為司令員的前進指揮所(前指)。
但是,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集團無視中央人民政府舉行談判和各界人士要求和平解放西藏的意愿,仍陳兵金沙江畔。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十八軍在張國華、譚冠三、王其梅等人的指揮下,發動昌都戰役,解放昌都等地,打開了進軍西藏的大門。1950年10月24日,王其梅率十八軍先遣隊進入昌都,任昌都地區軍管會主任、中共昌都地區工作委員會書記、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主任。昌都地區認真貫徹執行法令法規,廢除農奴制度,奠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礎。
不久,西藏地方政府派出和談代表到北京談判,1951年5月23日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根據協議精神,十八軍組建了進軍拉薩的先遣支隊,王其梅任司令員、政委、黨委書記。
世界屋脊,高寒缺氧、終年積雪、峰高路險。1951年7月25日,十八軍先遣支隊克服重重困難從昌都向西藏首府拉薩進軍。歷盡千辛萬苦,在先遣支隊黨委和王其梅的領導下,在隨行的阿沛·阿旺晉美和藏族各界人士的支援幫助下,先遣支隊發揚人民軍隊英勇頑強、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戰勝了大自然的各種阻礙和物資極缺等難以想象的困難,全隊300多人經過一個半月的艱苦行程,終于在9月初到達拉薩。先遣支隊很快贏得藏族各界人士的信任,穩定了西藏的局勢,做好了迎接張國華司令員、譚冠三政委率大部隊進拉薩的工作。
1952年,十八軍撤銷,組建西藏軍區,張國華任司令員,譚冠三任政委,王其梅任副政委。1955年,王其梅被授予少將軍銜,再次主持昌都地區的工作。
大義滅親 愛憎分明
王其梅愛憎分明,對家事、家人更是如此。
全國解放初期,王其梅在繁忙的工作中協助地方政府很好地處理了自己家庭財產問題。湖南解放后,王其梅便給湖南省政府寫信說:“我家是大地主,首先該從我家清算,特別是我那份財產應首清不待……”根據王其梅的意見,當地政府把王其梅的土地、房屋按政策分給了群眾。
1946年,王其梅在一地委工作期間,國民黨曾派王其梅的二弟王其桂作說客。王其桂看到其兄立場堅定,未敢策反。一天晚上行軍,王其桂逃向杞縣敵人據點。王其梅得知后,怒不可遏。立即向部隊下達命令:無論誰在哪里見到王其桂,隨時都要槍斃他。
1953年,王其梅到北京開會,從在北京工作的五弟王其榘那里了解到王其桂的情況:王其桂自水東叛變投敵后,返回了湖南老家。湖南解放后,王其桂又逃到北京,在王其榘的動員下到北京市公安局自首。但因他自首時隱瞞了叛變投敵的罪惡歷史,只說是逃亡地主,司法機關只判了他一年刑。當時,已刑滿留在吉林省興凱農場當了文書和會計。王其梅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讓其弟王其榘寫信把王其桂叫回北京。王其桂到北京后,王其梅當著姐姐、弟弟、弟媳和侄子們的面,憤怒地揭露了王其桂叛變投敵的罪惡歷史,由于過度的氣憤,抓起凳子向王其桂打去,被親屬拉住。王其梅在向北京市公安局揭發王其桂的信中說:“……其叛變投敵,罪惡重大,如在當時抓起來會立即槍斃?,F僅判刑一年太輕,應當加刑?!?/p>
公安部門根據王其梅的揭發和王其桂的罪惡歷史,給王其桂又加刑5年。王其梅大義滅親,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
長期建藏 魂歸昌都
王其梅熱愛西藏,熱愛邊疆。進藏初期,他就倡導“長期建藏,邊疆為家”。進藏后,組織上再找他談話調動工作,他都要求繼續留在西藏、建設西藏、奉獻西藏,并立下“死在西藏、埋在西藏。死在內地,也要求黨把我的骨灰送西藏”的誓言。
遠在西藏,王其梅不忘曾經戰斗的地方。他曾多次給西華縣三崗小學和家鄉的學校郵書寄款,表達自己關心下一代的熾熱情懷。
在對人民無限熱愛的事業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遭受什么委屈,王其梅都以一個革命者的寬闊胸襟坦然面對。在困境和病重期間,他以驚人毅力忍受著極大痛苦,艱難地寫出《對西藏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和《對今后西藏建設的意見》,這是他對黨和西藏人民最后的奉獻,也算是臨終遺言吧。
1967年8月15日,王其梅北京逝世,終年53歲。
1977年12月25日,鄧小平在一個批示中寫道:“王其梅從抗日戰爭起,做了不少好事?!?/p>
中共中央后來評價王其梅時曾表示:“王其梅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我軍優秀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王其梅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薄八诳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幹?,對開辟豫東革命根據地、建立人民武裝和堅持豫皖蘇地區的斗爭作了重大貢獻?!薄霸诮夥盼鞑?、建設西藏、保衛邊疆的事業中作出了特殊貢獻?!?/p>
青山埋忠骨,功勛載史冊。經中共中央批準以及王其梅生前最后夙愿,王其梅同志骨灰移回昌都安葬儀式于2014年7月16日上午在昌都烈士陵園舉行。他終于回到了魂牽夢繞、無比摯愛的雪域高原,回到了曾經艱苦奮戰、深深眷念的昌都大地。
任時光蹉跎,拂去歲月的塵埃,王其梅的故事依然綻放出金色的光芒。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