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村與桑橋村的革命情——紅二十七軍的革命斗爭史側記
吳萬金
李梅村原名鄭鼎,又名李云鶴,安徽霍邱(現金寨)縣人,歷任中共豫東特委書記、紅二十七軍軍長、華東局農委書記、安徽省政協副主席等職。他曾在豫東平原鹿邑縣的桑橋村(現屬趙村鄉寶北行政村)創建了革命根據地,并在此設立了紅二十七軍第二師指揮部。在此期間,桑橋村村民與敵人殊死搏斗,三次遭受燒莊襲村,有15位戰士壯烈犧牲,在這片熱土上寫下了光輝悲壯的詩篇,后人永遠銘記于心。
我是土生土長的桑橋村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親眼見到過本村革命英雄一張張鮮活的面容,聆聽過他們奮勇殺敵的動人故事。2020年9月底的一天,由我當向導陪同周口日報《紅色記憶》專欄的記者,回到故鄉進行走訪座談,追憶這段革命斗爭史。為了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長征路,我把它歸納整理記述于后,以饗讀者,并向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獻禮!
指引道路
1927年,鹿邑縣紅色農民武裝首領張朝聘在鹿邑成立紅槍會,領導人民群眾反抗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這支農民武裝聲勢浩大,威震豫東大地。桑橋村村民吳芝芳早期跟隨張朝聘開展抗捐減息剿匪反霸斗爭,是紅槍會的骨干。
1928年初,李梅村按中共河南省委的指示,到鹿邑縣做紅槍會的工作。李梅村和張朝聘志同道合、相互支持,使紅槍會的組織構架得以健全,隊伍迅速壯大。為了把紅槍會指引到革命道路上來,李梅村在為紅槍會制定“行動綱領”“組織紀律”的基礎上,還積極聯系苦大仇深的貧雇農,成立老冤會,任命吳芝芳為會長。李梅村利用革命骨干在社會上進行政治宣傳,擴大革命影響,進一步鼓動組織武裝暴動。
在李梅村的策劃組織下,張朝聘于當年3月9日帶領紅槍會2萬多人圍攻鹿邑縣城,敵縣長馮秉奎電告省府請求派兵鎮壓;李梅村、張朝聘命令紅槍會成員四面猛攻。吳芝芳被李梅村指派為攻打縣城西門的主要負責人。敵人憑借精良的武器和城墻的屏障負隅頑抗。吳芝芳把紅槍會及老冤會成員整合組成“敢死隊”,并命其三弟吳收芳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把自制地雷埋在城門下。地雷炸開了城門,紅槍會占領了西門。馮秉奎帶領民團武裝準備從北門逃走,被張朝聘帶人攔截。這時國民黨駐扎在商丘的援軍趕到,駐扎在亳州的國民黨騎兵也開赴鹿邑。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紅槍會被迫撤退,圍城戰斗失敗。李梅村命張朝聘帶領武裝主力轉移到豫皖邊界的沈丘、太和、霍邱一帶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臨危受命
紅槍會圍攻鹿邑縣城失敗后,敵人對鹿邑農民武裝活動中心地帶燒殺搶掠,實行血腥鎮壓。3月底,李梅村來到桑橋村,宣布成立紅槍會西方分會,任命吳芝芳和吳天文為正、副會長。他在本村吳天文家住了數日,給群眾講革命道理,號召廣大窮人團結起來,拿起武器打倒土豪劣紳,翻身求解放當家做主人。紅槍會西方分會按照李梅村的指示先后成立26支紅槍支會,會員發展到3000多人,在當時很有影響。
紅槍會西方分會的迅速壯大,引起了敵人的恐慌。國民黨當局派兵清剿桑橋村。當年12月23日早晨,敵騎兵60多人趁大霧迷漫之際從村東殺來,與紅槍會隔河對陣,雙方相持不下。吳芝芳派吳天文帶人以大霧掩護繞到敵后,斷其后路,兩面夾攻,結果殺敵2人(其中有敵連長張正發),傷敵7人,奪取戰馬13匹、長槍5支、短槍2支,大獲全勝。當天敵人又派一個營的兵力攻擊桑橋村。紅槍會帶領全村群眾分成兩隊向村西南能利用寨墻防守的程莊和白楊村(現均屬張店鄉)轉移。
轉移群眾沒走多遠就被敵人追上,紅槍會成員拼死抵抗,吳收芳、劉殿仙、桑小杰等村民在與敵人搏斗中壯烈犧牲。吳芝芳與劉景賢在村北的觀音廟點起鞭炮和鐵銃,敵人誤認為紅槍會的援軍到了,不敢戀戰,放火燒村后,草草收兵。這次戰斗共殺死打傷敵兵數十人,繳獲槍8支,紅槍會也有12人戰死沙場,村民的150多間房屋化為灰燼。
在這次戰斗中,桑橋村村民作戰英勇頑強,受到李梅村的高度評價,他對本村的參戰代表進行了褒獎。翌年春,時任中共豫東負責人的吳芝圃來到鹿邑,李梅村向吳芝圃介紹了這次戰斗的經過,吳芝圃很受感動,他去淮陽路過桑橋時,在趙村集的一家飯店里,設宴招待了吳芝芳、吳天文。
紅軍打土匪
1930年6月,經中共河南省委批準,以紅槍會為基礎舉行起義,建立紅二十七軍,任命李梅村為軍長。李梅村把紅槍會編入紅二十七軍第二師,任命吳芝芳為師長。
當時,中原大戰爆發。蔣介石部下一個叫張六的團長,是河南光山縣人。他戰敗潰逃,糾集散兵游勇300多人在鹿柘邊界當了土匪。張六匪幫一路搶掠,無惡不作。1930年8月5日,張六匪幫途經桑橋村,紅二十七軍第二師守村的部分指戰員奮勇自衛反擊,保護當地群眾,吳大同、劉廣義、吳金生壯烈犧牲。土匪沖進村子放火燒房,桑橋村成了一片廢墟。周圍的紅軍戰士紛紛趕來助戰,一直將土匪追殺到鄲城吳臺鎮附近,土匪狼狽逃竄。這一仗打死土匪15人,打傷多人,繳獲槍12支、子彈千余發。
營救村民
李梅村多次派人到紅二十七軍第二師指導工作,領導開展革命斗爭。1931年5月26日,國民黨柘城縣的一個縣長為逃避戰亂,到現在的鹿邑縣張店鄉李大樓村的一個親戚家暫住。此人帶的護兵惡習不改,欺壓百姓。紅二十七軍第二師的戰士得知后,痛打了“惡奴”,并把他們驅逐出鹿邑縣境。后來,反動勢力偷襲報復,把桑橋村的房屋燒光,還把35名村民抓去投入柘城縣的大牢。李梅村以中共豫東特委書記的身份出面營救,在地下黨組織的多方周旋下,這些村民才免遭殺戮。
永跟黨走
國民黨在全國實行白色恐怖,共產黨地下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為保留革命火種,中共河南省委于1931年秋取消紅二十七軍的番號,調李梅村離開鹿邑。
李梅村對黨對人民忠誠、對敵人斗爭堅決的革命精神,激勵著桑橋村一代又一代人繼續革命、不斷沖鋒。后來,原紅二十七軍第二師戰士陳玉龍、劉文中奔赴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參加了紅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陳玉龍被授予大校軍銜,劉文中曾任信陽地區副專員。桑橋村紅軍后代吳好臣參加了新四軍,在副廳級干部任上光榮離休,吳振清先后參加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火線入黨。在解放戰爭中,桑橋村有17名青年參軍參戰,一部分人還立了功受了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桑橋村村民各顯其能,發家致富。如今,全村人民已脫貧奔小康,生活越來越富裕。桑橋村村民吃水常念挖井人,幸福感恩共產黨,他們決心發揚當年的紅軍精神,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不變心,為早圓中國夢多作貢獻。
注:本文歷史故事源于1992年出版的《鹿邑縣志》中“人物篇”;《鹿邑軍事志》211、213頁;《黨史博覽》2020年02期中“李梅村和紅二十七軍”一文。②7
作者簡介:本人系鹿邑縣人大退休干部,縣黨史研究員、文史撰稿員、周口作協會員。住谷陽辦事處武平路中段戚家園村,身份證號:412725195010100010,手機號:1383949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