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9h1qv"><em id="9h1qv"><track id="9h1qv"></track></em></big>
    <th id="9h1qv"></th>
  1. <code id="9h1qv"></code>
  2. <center id="9h1qv"></center>
    
    
    <big id="9h1qv"><nobr id="9h1qv"></nobr></big>
  3. 全部

    踐行囑托爭出彩·革命老區|總書記的囑托,我們如何來貫徹?

    來源:大河網

    作者:

    2020-09-11

    總書記的期望: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內院會見當地紅軍后代、革命烈士家屬代表時說:“吃水不忘掘井人。我們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span>

    第1問

    怎么傳承紅色文化,講好先烈故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鑫楊小燕通訊員馬澤一

    談及自己為啥幾十年來始終把傳承紅色文化作為一生追求時,革命先烈原固始縣委書記陳初陽的孫子——河南省作協會員、大別山干部學院客座教授陳德啟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激動和興奮。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0月,陳德啟著作的44萬字的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雙園祭》出版面世,全面敘述固始波瀾壯闊革命史。不為人知的是,這部44萬字的作品,是陳德啟利用勞動之余,走遍了大別山的山山嶺嶺,踏遍了卾豫皖老區的紅色遺跡,用了近30年的時間才完成。

    為啥把傳承紅色文化作為一生追求?

    陳德啟作為革命先烈的后人,始終把繼揚紅色革命傳統、傳承紅色革命基因作為自己一生的執著信念。

    陳德啟說,他來自一個英雄輩出的家庭。正是前輩的事跡促使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們的精神激勵著他講好革命故事,做好革命精神的傳承。

    在革命先烈的激勵下,您是怎么評價這種精神的?

    陳德啟說,作為中國共產黨紅色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別山精神為新時代提供了豐富滋養,注入了強大動力。作為革命先烈陳初陽的后人,他將在自己講好傳承好紅色革命歷史的同時,還要教育好自己的后代,永遠不能忘記那段歷史。

    第2問

    紅旗渠有何“魔力”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高志強牛靜芳通訊員高曉峰

    上世紀60年代,十萬林縣人民歷時十年,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筑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去年,紅旗渠景區年接待游客9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470萬元,年均增長超20%。

    紅旗渠到底有怎樣的“魔力”,讓越來越多的人前來一睹其風采?

    紅旗渠集團景區副總經理栗攀說,紅旗渠是林縣人民一釬一錘,以生命和血的代價修建成的。其工程之艱巨,工程美學價值之高,堪稱人間奇跡。

    紅旗渠風景區地處豫、晉、冀三省交界處,自然風光奇險秀麗,人文景觀底蘊豐富,每天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前來參觀學習。紅旗渠風景區先后榮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20余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紅旗渠是怎樣串起這條穿越時空的尋夢之路的?

    撫今追昔,從紅旗渠回望太行山,從太行山展望中國夢,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串起了這條穿越時空的尋夢之路。

    紅旗渠精神為我們守望理想、堅守信念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精神沃土。其累計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廉政教育、黨性教育的最理想場所。

    第3問

    大學生社會實踐為啥選擇到紅色革命老區?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于揚李玉坤文圖

    2018年以來,周口師范學院每年暑期的社會實踐中,都安排有去紅色革命老區的項目,每次都會出現大學生爭相報名的情況。幾年來,同學們的足跡走過了井岡山、延安以及省內的信陽、濮陽、周口等地的革命老區。如今,赴革命老區參加社會實踐接受紅色教育,已經成為該校的一面旗幟。

    為什么要到革命老區參加實踐?

    “那是我們心之向往的地方?!?月8日下午,周口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大三學生元攀宇、常源、張晨茜異口同聲地說。大二暑假,他們一起參加社會實踐,選擇奔赴延安、南泥灣、梁家河等革命老區。

    每年“一二·九”“五四”紀念日,周口師范學院團委都會組織紅歌賽、紅詩賽,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們學習感受革命老區所傳承的精神。

    在同學們的記憶里,當年的窯洞、七大會議舊址還有南泥灣的那些生產勞動工具,都讓他們印象深刻。在梁家河,他們還對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的住所難以忘懷。

    大學生該如何傳承紅色基因?

    2019年9月20日下午,周口師范學院5號樓報告廳,一場“實踐歸來話收獲”的宣講正在進行。來自全校各學院的數百名團學干部聚集在這里,聆聽實踐團隊講述紅色故事。

    周口師范學院團委書記楊甜甜說,不僅是通過宣講,他們還采取紅色微課堂的方式,筑建紅色陣地,讓紅色基因在青年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在今后的實踐活動中,我們還將安排赴革命老區的實踐活動,讓當代大學生牢記總書記關于‘吃水不忘掘井人’的諄諄教導,引導教育青年一代傳承紅色基因,牢記時代使命?!睏钐鹛鸨硎?。

    第4問

    好不容易跳出“農門”,為啥又回歸革命老區?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鑫通訊員劉長河

    商城縣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大別山北麓,是著名的革命老區。9月9日下午,在商城縣里羅城村農副產品展示廳施工現場。展廳投資人楚印遠樂呵呵地說:“展廳建成后,里羅城及周邊村的茶葉、蜂蜜、葛根粉等農副產品就有了集中展示交易的平臺,通過淘寶店鋪等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深山里的農副產品到時候就能源源不斷銷往各地,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p>

    名校背景的80后公務員“下?!庇卸嚯y?

    楚印遠2011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當年考入湖北省孝感市國土資源局,2014年,26歲的他毅然辭掉工作,返鄉種植蘑菇,開始了創業之路。

    談起這個改變了他一生的重要決定,楚印遠說:“在城市工作的那段時間,城市的高消費反而增加了家里的經濟壓力,我就考慮,政府有政策支持,何不回家鄉創業呢?”楚印遠把想法告訴了他的父母,“母親堅決反對,父親選擇尊重我的決定,最后我還是說服了他們?!?/p>

    創業未半遭遇天災,革命老區“新農人”如何絕地求生?

    剛辭職回到家鄉,為了找項目,楚印遠四處奔走,他遠赴南陽西峽、駐馬店泌陽考察學習香菇種植知識。在積累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后,為帶動革命老區鄉親共同發展,2015年,他成立了遠錦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當年,他投資近35萬元種植袋料香菇3萬余袋。辛苦了快一年的他,靜靜等待收獲季節的到來。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百年不遇的“6·27”特大山洪將他大半年的勞動成果沖毀,損失慘重,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達20萬元以上。面對這種情況,他傳承大別山紅色精神,憑借驚人的毅力,積極組織工人開展自救,恢復生產。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年底,香菇喜獲豐收,當年產值達20萬元,全部人員工資結算達16萬元。目前,合作社年袋料香菇種植達8萬余袋,帶動香菇種植的農民20多戶,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

    [責任編輯:李鶴]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周口24小時

    久久自慰流水喷白浆免费看